本次大会定于2019年7月10-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7月10日为全天报到,地点9号馆登录大厅。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起并主办。大会设42个分会场,4个论坛,征文内容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
正在紧张布置的场馆
人工注册报到窗口
自助报到窗口
本次大会我们增加了”新朋友“——自助报到机,请已缴费代表(仅限已缴费代表)随身携带“电子票”,在会场报到时使用自助一体机报到,避免在人工窗口排队,浪费您宝贵时间。
已缴费代表可复制以下网址到手机浏览器进行电子票下载。
https://www.medmeeting.org/V2/User/Login/?id=8376&returnurl=&wx=1&version=v2
详细电子票下载说明,请复制以下网址到手机浏览器查看。
http://cmc2019.medmeeting.org/newsinfo/27706
重磅推荐
7月11日上午
大会开幕式暨大会报告
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9号馆召开
以下为各位大会报告人信息
↓↓↓请及时查收↓↓↓
大会报告(一)
报告人:顾逸东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研究方向: 空间科学与应用
报告题目: 中国空间科技发展展望
个人介绍:顾逸东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为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学委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两个科学卫星项目工程总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起在中科院高能所从事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主持建立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系统,开拓了我国气球X射线天文观测和多学科高空科学探测。
1994年到2009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领导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总体技术工作,领导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上的5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组织了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规划论证,主持完成中科院学部立项的空间科学和空间开发战略研究和咨询项目。曾任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光电研究院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部委级一等和二等科技进步奖四项,“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摘 要
人类进入空间时代60年来,空间科技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空前拓展了人类视野和活动疆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将简要介绍空间科技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国际发展态势,重点阐述中国近年来在空间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计划,包括材料科学研究计划,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大会报告(二)
报告人:王中林 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外籍院士和台湾中研 院院士,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研究方向:压电电子学,纳米发电机
报告题目:The Physics of Contact-electrification and its Impact to the Energy for the New Era
个人简介:王中林教授,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和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外籍院士和台湾中研院院士。2015、2017年诺贝尔奖被提名者,2018能源界诺贝尔奖——埃尼奖(Eni Award)的获奖者,国际公认的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型科学家。此外,王院士是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刊物 Nano Energy(最新IF:15.30)的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
王院士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和自驱动纳米系统技术,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他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提出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的原创大概念,将纳米能源称为“新时代的能源”。王中林院士开创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此外,王中林院士还引领了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使氧化锌纳米结构称为与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同等重要的一类材料研究体系。
王中林教授科研成果丰硕,已在国际一线刊物上发表1500多篇论文(其中发表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上的文章50余篇),拥有100余项专利、7部专著和20余部主编书籍、会议文集。目前根据Google Scholar公开数据,王中林教授论文引用近20万次,标志影响力的H指数是226,目前在全球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总引用数和H指数排名世界第一。
大会报告(三)
报告人:田永君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燕山大学
研究方向:超硬材料
报告题目: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个人简介:田永君 院士,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8)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2008)。
摘 要
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微观层面上理解硬度并用第一性原理可计算的参量建立硬度模型,指导新型超硬晶体的设计或预测。二是合成综合性能(硬度、断裂韧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多晶超硬材料,目标是获得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块材。报告将讨论共价晶体的微观硬度模型和多晶硬化模型。进而讨论获得高性能超硬材料的纳米孪晶化策略,尤其是纳米孪晶cBN和金刚石。报告最后将讨论超硬材料研究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会报告(四)
报告人:聂祚仁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研究方向:生态环境材料
报告题目:生态环境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个人简介:聂祚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难熔金属粉末冶金和铝合金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副主任和材料专业教指委副主任、Int. J. LCA中国区编委等。致力于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发展,5次获国家科技奖,SCI/EI论文两百余篇,专利及软件百余件被应用。
摘 要
近年来,生态环境材料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以全生命周期资源科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在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技术,材料源头毒害替代技术,制造过程节能减排新技术, 高效使用服役技术与再生循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生态环境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正在逐渐缓和材料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巨大矛盾,最终有望彻底改变材料行业传统的经济利益导向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实现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并辐射建筑、交通等相关下游行业,全面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材料的需求。
2019年时值生态环境材料概念提出30周年,报告回顾生态环境材料概念的提出背景与发展历史;介绍生态环境材料的重要基础理论——材料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和技术体系,尤其是系统考虑资源、能源、排放与质量、生产控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定量化新方法;综述生态环境材料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