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新桥北路239号,在一片闹市区中,一不小心就容易错过的一个乍看并不起眼的厂区,却是国内鼎鼎有名的精密复杂刀具龙头企业——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切削于制造,犹如糖盐于饮食,无法分割。试想,汽车、轮船、飞机上的哪一个关键零部件,不由切削而来?精密刀具,门槛极高,一句话形容恒锋在业界的地位:如果没有它生产的工业刀具,我国在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零部件的切削工具,就要完全依赖进口。
刀量具行业,在庞大的现代工业链中,是一个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行业。全中国一年消耗的刀量具销售额加起来,不过400亿元。但,只要是装备制造业,必然少不了加工环节。而精密切削,恰恰是我国加工业之软肋,“400亿元中,150亿元的刀量具依赖进口。”恒锋创始人陈尔容告诉记者,普通刀量具中国能生产,但尖端复杂的那部分,目前只有极少数像恒锋这样的企业,能替代进口。
一
从一条十米宽的水泥路走进去,就是恒锋的厂房。许多第一次来海盐考察恒锋工厂的客户,最开始心里都是七上八下,这么小一个县城,这么普通的厂房结构,不是开玩笑吧?
但一到车间,现场下单的客户就多了。1万个汽车变速箱齿圈,从坯料到成品,恒锋的拉刀,15秒完成。
拉刀,表面上有多排刀齿,可以使光滑的齿圈内部拉出螺纹花路。这样拉出来的齿圈,无须再进行任何加工,直接用于汽车装备,可见精度之高。2008年,国内第一把一次拉成大拉刀,就是恒锋做出来的。
刀具做到极致是什么?削铁如泥,且分毫不差。穿行在恒锋厂房间,一个标语迎面而来:“差一点,差很多!”恒锋有一把螺旋拉刀,全世界只有6家企业有能力生产,国内只有恒锋一家。这把拉刀是用来“拉”汽车变速箱中的核心部件行星齿圈的。“精度误差超过0.5微米,就报废了。”0.5微米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丝的1/140。
二
早些年陈尔容去参观客户工厂时,车间里的技术人员跟他抱怨:生产设备和刀具大多是进口的,中国很难生产。毕业于浙大机械系的陈尔容个性中有不服输的因子:要研发替代进口的顶尖产品。
1999年,年过半百的他, 把所有的家当都抵押给了银行——破釜沉舟做了一个决定:贷款一百多万马克,买了一套德国设备,开始生产拉刀。背水一战不是毫无缘由,公司当时的主打产品铣刀在价格战下已无利润可言,陈尔容将全部的身家都赌在了拉刀上。
时至今日,记者在厂房里看到这台“元老级”德国设备,快20年了仍在服役。“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无论是精度、稳定性,还是使用寿命上。”
拉刀是做出来了,四处碰壁的日子也随之而来。一开始无人敢尝试国产设备,何况是一个海盐小厂出品。陈尔容一家一家地告诉客户,先免费用,用得满意再付钱。但即便如此,愿意试刀者仍是寥寥。“人家就怕你切坏了,得不偿失。”
转机出现在上海一个客户,愿意试一试恒锋的拉刀。过硬的质量让恒锋打开了局面。恒锋很少打广告也缘由于此,“客户只相信你的产品”。也因此,恒锋靠口碑在客户间口口相传。“我们这个行业太小,很容易就传开,而且客户黏性很好,合作20年以上的也不少。”
恒锋工具生产车间
三
陈尔容这辈子没干过别的,从浙大机械系毕业后,50年一直在琢磨刀量具。
但即便干了这么久,他也经常望着几把拉刀出神:明明是一模一样的构造、材料,为什么进口和国产的性能差异那么大?
“有时候,是找到原因不知如何下手,但也有连原因都不知道的时候。”陈尔容回忆他去德国时,德国人在他面前伸出一只手,告诉他,“我们这个家族做刀已经五代人了。”
在恒锋,花5到8年时间研发一把刀,是常有的事。陈尔容耐得住这个寂寞,也守得住这份艰苦。“看着前一秒还好好地切削,再换一次刀就卡壳了。再有,明明设计要切10万个齿圈,结果切到7万个就罢工了,这也不行。”
试刀,几乎是恒锋员工最煎熬的日子。日夜就盯着这把刀,一点微小的缺陷都不能有。恒锋拉量二车间主任潘明锋曾主导生产过燃气轮机拉刀,整套拉刀由32把刀组成,接下订单时,整个工厂压力巨大,不仅从未做过这样的刀,32把刀形状各异,更关键的是,协议上写明:如果拉刀出现问题,损坏轮盘,恒锋必须赔偿一个轮盘毛坯,价值200万元。
魔鬼在细节中。“今天拉了个样子,明天又变掉。这种事常有。”不同的温差、湿度,还有使用时间,都是变量。潘明锋不记得现场对着这把刀开了多少次会,几百次的方案讨论后,最终,一次交货成功。这也是国内首套大型燃气轮机轮盘轮槽拉刀,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产品。
技术和问题是硬币的两面。“为什么我们的技术好?因为我们碰到过的问题也多。”潘明锋笑着说。差不多每隔半年到一年,恒锋就会试着研发一种新品,基本上都盯着取代进口的产品。潘明锋手头上就有一把准备“拉”高铁零部件的拉刀,一旦成功,又将打破进口垄断。
四
恒锋是非标定制,刀都是一把两把的卖,10把以上的刀,那可是大订单。
一把刀卖多少钱?低的三五万,高的好几百万元。
每把刀都要经过至少23道工序。很多时候,客户拿来一个零件,恒锋根据客户的要求来设计拉刀。一把刀的制作,花上2到4个月时间。
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产业。如今,恒锋的刀量具产品也只有几十种,但在业内,品种已算“相当多”了。更多的同行只生产几种刀。
在德国和日本,陈尔容看见过很多这样的小型企业,通常是业界大牛,小小的一幢楼走进去,你就知道,全世界最好的刀具就在那里。
恒锋的员工流失率只有1%。这支极其稳定的“工匠队伍”,成就了今日的恒锋。所有的核心骨干,无一不是刚毕业就在恒锋工作的。“我敢说,就算砸100亿元也砸不出第二个恒锋。为什么?因为培育这么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需要20年。”陈尔容说。
3年前,恒锋在美国开了分公司,出口占到10%。“国外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货等同于地摊货,我就是要扭转这个印象,我们也有精品。”72岁的陈尔容,在采访最后对记者说,“恒锋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刀具永远锋利之意。能不能接力5代人,非我所控,但至少目前,恒锋会坚定做好这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