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持续四个多月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世界经济从正常增长轨道拖往崎岖之路。在经济活动大面积骤然收缩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无疑成为一股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突破时空边界和产业局限,改变了传统资源配置方式,在疫情中展现了极强的发展韧性。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同样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经济大国。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两国是全球数字经济领跑国家。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此外,我国数字产业化基础厚实,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空白、3G跟跑、4G并跑,到5G引领的重大突破,网民、宽带用户数量全球第一。产业数字化效能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6%。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经济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我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球依旧处于疫情威胁的复杂环境下,我国政府提出加快“新基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等一系列举措,旨在加快我国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助推疫后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29.4%。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面对疫情,制造业企业既要生产复工谋求生存,更要寻求业务的战略突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疫后经济重建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推动疫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理应把重点放在制造业,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一主攻方向。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4.5,较2018年增长了2.8%,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2%、50.1%,带动企业精准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伴随消费互联网的繁荣,我国快速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互联网企业。近年来,这些企业发挥优势,加速与工业、制造业跨界融合,为制造业提供连接、云计算、数据算法等服务,助推数字化转型。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选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要借此疫情进一步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通过鲜活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尝试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为全球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深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生产、管理、服务质量。引导企业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原则、基本框架、组织运行机制等理论方法为指导,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推进研发设计、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和系统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质量,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下扎实基础。
聚焦数据驱动,推动传统动能改造与新动能培育良性循环。工业互联网实现了人、机器、产品和服务的链接,推动制造资源的数字化和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带来了全社会制造资源网络化动态配置,引领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激活工业数据资源潜力,加快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
发展制造业“双创”,激发产业活力、潜力和创造力。创业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生态构建能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的组织变革和机制变革,将封闭在各类企业中的创新要素动态化配置,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制造业“双创”环境。
(作者系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