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投入2万亿美元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创造就业岗位和帮助经济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但分析指出,目前美国国会两党在推出新经济刺激计划方面仍存在巨大分歧,近期恐难达成一致。
民主党酝酿第四份刺激法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美国国会民主党人着手推动第四份支出法案,以期稳定受疫情冲击的经济。美国民主党人4月1日提议,投入7600亿美元来升级公路、水利、高速网络等基础设施,还希望在教育、住房和社区医疗中心等领域投入更多资金,其中还包括新能源和其他环保提议。
特朗普3月31日提出,下一轮经济刺激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特朗普当天经由社交媒体“推特”呼吁国会通过2万亿美元“大型、大胆的”公路、桥梁等基建计划,说:“随着美国(联邦基准)利率趋于零,现在是时候出台大家数十年来期盼的基础设施法案了。”他强调,法案应关注就业岗位。
特朗普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连续降息,眼下是推动基建计划的好时机。“我们支付的利息将接近于零,而且我们可以长期借贷……大家会想在美国投资。”
两党分歧仍深
特朗普3月27日签署美国迄今规模最大的财政刺激法案,为2.2万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计划。此前国会已相继批准83亿和1000亿美元的两份支出法案。对于目前是否需要推出第四份支出法案,美国共和党高层态度谨慎,认为至少应就2.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措施的效果观望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说,“让我们看看事态如何发展,再据此应对”,法案效果可能需要数周显现。麦康奈尔4月1日表示,将反对借助经济恢复法案来推动环保限制等其他政策,应当确保目前采取的行动都与当下的公共健康危机相关。
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担忧,“三期”法案中对失业民众的救济金可能6到8周后才能到位。麦康奈尔也警告,“三期”法案中“派发个人支票、提供小企业贷款”等任务,已让财政部“疲于应对”。
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级别最高的共和党人格雷格·沃尔登承认,最终可能诉诸基建以刺激经济,但他怀疑两党上周刚同意一份总额高昂的法案,再度磋商大笔支出恐有难度。“我们已打破孙辈的零钱罐,现在又把手伸向重孙辈的零钱罐,大家还是应好好想想。”
在美国推出2.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前,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21万亿美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债务问题引起一些政商界人士的担忧,如何筹集资金也是焦点问题。有分析指出,如何为基础设施投资找到合适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大规模举债可能令美国经济不堪重负。
特朗普先前多次尝试推动大规模基建计划,民主党人也有意参与,双方曾就此专门会商,却不欢而散。
美联社报道称,每当国会两党就升级全国的道路、铁路、水利和宽带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讨论时,常常会因法案的内容和资金来源等问题难以达成一致。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疫情冲击下,美国领导人正急切探寻应对就业岗位史无前例大量流失和扭转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方法。不过,尽管目前两党均同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同时改造基础设施也可以为经济增长增添活力,但在大选之年双方能否达成一致仍属未知。
据悉,美国国会至少在4月20日前不会复会。不少共和党议员表示希望等到复会时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再决定是否推出新的刺激计划。
疫情冲击美制造业
新冠肺炎疫情正影响美国经济多个领域。最新数据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停工和供应链中断,美国制造业正迎来衰退风暴。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制造业PMI环比下降1点至49.1,高于市场预期的45,但跌落至50荣枯线以下,意味着制造业陷入萎缩。当月,新订单指数仅为42.2,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就业指数更进一步滑落至43.8。
ISM主席蒂莫西·菲奥雷在声明中说,对近期美国制造业前景感到悲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能源市场波动,美国所有制造业行业都受到影响。石油和煤炭产品、纺织业、运输设备、家具及相关产品、金属制品和机械6个制造业行业已出现收缩。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扩散,美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制造商面临供应中断,近80%的制造商预计业务将受损。
《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美国制造业已经处于“守势”。由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美国国内油气勘探活动趋缓以及农业部门对机械设备需求疲软,美国制造业自去年以来持续面临巨大增长压力。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为美国制造商增添新威胁。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疫情蔓延以及各级政府为应对疫情而采取更大规模管控措施,美国制造业将可能面临更大麻烦。牛津经济研究院美国首席经济学家奥伦·克拉奇金认为,只要美国经济主体部分仍处于实质封锁状态且外部需求依旧低迷,美国制造业复苏时机和力度就不确定。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拉普基的判断更为悲观。他认为,美国制造业更像是面临一场萧条。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很可能出现较长衰退期,其间大量企业将破产,失业率显著上升,企业信心和企业投资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