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前值前值8%,预期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13.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滑24.5%,2019年为增长5.4%。
消费大幅下滑的背后是可选消费的回落,抑制的消费未来会有所释放,对消费有一定支撑。但是服务业回落带来影响最大的是居民收入的下降,短期内难以逆转,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投资方面,制造业、基建和地产未来都存在复苏的可能,但是制造业的风险在于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此外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基建的风险在于地方政府收支缺口的放大,会影响到相应政策的落地。“住房不炒”的基调下,地产市场回暖较慢,但政策依旧是趋向宽松的。
抑制的消费和收入的下降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48476亿元,下降18.9%。
疫情影响,可选消费受影响最大。在疫情影响下,居民的消费受到限制,但是必选消费好于可选消费。具体来看,今年前两个月,粮油食品类消费同比增长9.7%,与去年12月持平,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日用品类增速虽有下滑,但是和可选消费相比表现较好。在可选消费中,服装、金银珠宝、家用电器等跌幅都超过30%,金银珠宝类下降幅度更是超过40%。除此以外,汽车消费同比下降37%,是拖累整体消费的主要因素。
稳消费,多地政策出台支持车市。目前多个地区省市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居民购车,例如最近长沙市规定,购买指定的车型,并在长沙上牌落户,可获得裸车价款3%的一次性补贴,每辆车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汽车补贴固然有效,一定程度能改善汽车消费情况。
抑制的消费与收入下降的矛盾。居民消费大幅下滑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无法消费,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的封闭,餐饮部门的歇业都使得居民无法进行消费。随着疫情的好转,居民抑制的消费后续会有进一步的释放。但是另一方面,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巨大,对居民的收入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月金融数据显示,M2不降反增,原因在于企业存款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的大幅增加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存款的转移(日常开销),二是居民收入下降,企业开支成本减少。因此居民收入的下降也是造成整体消费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后市来看,抑制的居民消费未来对消费会有所支撑,但是居民收入的回落短期内难以逆转,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制造业仍有风险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938亿元,同比下降26.4%。分行业来看,制造业同比下降31.5%,房地产投资下降16.3%、基建投资下降30.3%。
海外疫情或拖累国内制造业复苏。除了延迟复工的影响外,疫情对交通运输以及人员流动都会造成较大影响,这势必对开工率造成影响。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目前,除湖北以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60%左右。各地方全力保障企业开工的背景下,制造业后续会逐渐好转。但是国外疫情仍在蔓延,如果疫情影响了国外经济发展,那将会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影响,我国制造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此外,海外疫情对出口也会造成影响,出口型制造业前景依旧不明。因此目前虽然国内形势不断好转,但是海外疫情蔓延可能对我国制造业造成影响。
疫情影响下,基建仍被视为对冲经济的主要方式,市场普遍预测今年专项债将扩容至3.5万亿,这将有利于基建增速的提高。目前市场上黑色系商品期货的表现反映出市场对后市的看法较为乐观,即使目前主要品种钢材的库存压力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专项债扩容固然有利基建,但是政府收支缺口增大或影响基建资金的到位。专项债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偿还,目前房地产市场尚未回暖,大规模基建会使得地方政府收支缺口不断增大,不仅影响基建资金到位,也会影响各地政府为扶持企业发展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地。因此短期内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提高财政赤字率,近期统计局负责人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因此后续基建增速能否达到市场预期取决于政府收支能否平衡。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目前地产需求尚未回暖,但在财政收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月份以来,多达70个城市出台了相应的地产政策,虽然有的没能落地,但是可以反映出政府急于稳地产的的态度。虽然“住房不炒”的总基调仍在,但是因城施策的背景下,地产政策依旧是趋向边际宽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