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全年经济目标的重中之重。
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下,企业复工率明显提升,国家发改委日前介绍,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其中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中企联最新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7.08%;国有企业复工复产状况总体好于民营企业。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中国这个世界制造工厂来说,由于制造业占比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众多。因此,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制造业产业链可能产生的暂时性断裂,是这次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最大的地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体系、产业链体系、供应链体系、交通运输体系、流通体系、物流体系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流通体系、流通速度、物流速度降低、终端消费减少、人员流动受限等,会传导到相应的工业部门,部分工业行业受疫情冲击不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同制造业部门,由于其技术特征、产业链特征、供需特征的区别,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有强有弱,恢复时间有早有晚、有快有慢,疫情结束之后部分行业会出现产品结构升级等调整。
邓洲表示,根据历史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疫情暴发期间,食品工业、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组装环节)受短期冲击较大,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电子信息制造(劳动密集程度较低的上游环节)受冲击较小。此外,疫区比重较高,且在全国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例如武汉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停工对全国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二是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和生活恢复急需产品的行业、要素供给能够快速补充的行业能够率先恢复,链条更短的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行业恢复速度更快。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将率先恢复产能,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恢复速度较快。三是在疫情结束之后,抗疫防灾物资制造相关行业会出现产品标准提高等升级调整,生活物资相关行业会出现短期波动,比较优势较低的行业可能出现产业组织结构变化,部分地区由于中小微企业退出使得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医药和医疗器械可能推动产品标准提高,各地中小企业较多的行业可能出现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食品工业可能出现短期波动。
面对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困境,邓洲提出几条建议。
一是迅速恢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生活物资相关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并适度提高产量水平。在疫情不严重的地区迅速组织食品、纺织服装和其他生活物资企业恢复产能并适当加大产量,为全国抗疫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对中小微企业实施临时性减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协助制造企业度过困难期。
三是迅速恢复制造业物流和供应链体系。以科学防疫为指导,重点加强省域间的沟通和协调,制止部分地区不科学的封路、断路行为,迅速恢复制造业物流。充分利用民营企业资源,调动各大物流公司运能为制造业恢复生产和产品销售提供物流保障。
四是疫情得到控制和结束后,口罩等抗疫物资生产行业可能出现短期过剩,国家和各地民政部门可以收购进行储备,减少需求迅速下降对相关制造业的二次冲击,帮助企业顺利度过产能调整期。
魏际刚认为,从全局角度部署企业复工政策,确保供应链顺利运行。综合疫情情况,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在保证疫情防控重要位置的同时,有序恢复企业复工。此外,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对供应链的主导力和管控力,将中国优势长期稳定地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