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21日电(程文超 王克伟)宽敞的车间里,500台缸径750的六面顶压机正在平稳工作。在电脑的操控下,柔软的石墨,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被“千锤百炼”,经过“脱胎换骨”,变成了世界上硬度最高的金刚石。
这个车间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它的“主人”是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集团”)。
金秋时节,在长葛市黄河集团总部,总经理胡新英正襟危坐,娓娓道出这家韧性十足的民营企业是如何打造“工业牙齿”的。
把准发展方向,小企业长成“金刚王”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由三国名城许昌市代管。长葛市并不大,面积65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8万。
在长葛市区人民路中段,一条与之垂直的大道笔直宽阔,这条“黄河大道”其实是黄河集团占地2平方公里的厂区的一部分,该集团是上市公司——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及最大股东。
1979年,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乔金岭出资3000元,带领20多位农民,创办长葛市第二化工厂,生产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石棉瓦、塑料编织袋等。1984年,“乔厂长”再次走马上任,开始二次创业,并发出了“为国、为民、为厂、为家、为中国农民走出一条致富路子”的铮铮誓言,决定“上高科技项目”,实现企业转型。1985年元旦,在郑州出差的乔金岭,偶尔在《郑州晚报》的一角上看到一条关于人造金刚石水磨石模块技术的新闻,于是按图索骥,花10万元买下水磨石技术专利。
随着产品的转型,企业更名为河南省黄河磨具厂。黄河磨具厂生产的金刚石水磨石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DMJ-250型水磨石机荣获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颁发的金质奖章,这是河南省乡镇企业国家金奖零的突破。到1992年,企业年产值—举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河南省首家产值过亿的民营企业。
面对喜人的形势,企业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产品不能十年一贯制”,要为下一个十年寻找新的战略产品及发展方向。
依据国内金刚石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人造金刚石对中国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生产具有中国技术的高品质人造金刚石,生产自己的人造金刚石。1998年,随着旗下控股企业——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人造金刚石项目已成为黄河集团新的战略级主导产品。
从生产石棉瓦、塑料编织袋,到生产“高精尖”的金刚石,黄河集团这家本不起眼的小企业,牢牢把准发展之舵,在全球金刚石市场,逐渐成长为“金刚王”。到2006年,“旋风”牌人造金刚石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1%,跻身全球三强。
聚焦主业发力,小市场变成“大产业”
“振兴民族超硬材料工业!”这是黄河集团新任董事长乔秋生在2004年1月6日公司高管会议上掷地有声的誓言。随着黄河集团如日中天地做强做大,先后出现了多元化经营,甚至有人认为,黄河集团也应该像其他一些知名企业一样,利用资金优势及影响力,进军房地产领域。
21世纪初期是中国金刚石工业由大转强的黄金时期,金刚石及其制品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开采、地质勘探使用的掘进钻头,单品硅、多晶硅片的切割、磨削等高效精密加工,卫星太阳能电池板的加工等高新技术领域。
经过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调研,乔秋生认为,人造金刚石市场前景广阔,只要做强这个“小产业”,就一定能够赢得“大市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金刚石!”是乔秋生对黄河集团及自己的责任定位。
方向、目标重新确定后,剩下的就是“大干快上”了。
从2004年开始,黄河集团聚焦以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这一行业,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稳扎稳打,一点点地向行业高峰挺进。
要想把小产业变成大市场,首先要把产品质量提上去。2004年,黄河集团在其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夯实人造金刚石主业,扩展金刚石制品品种及其业务”等内容,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产品,都要体现“质量第一”。从此,技能比拼、产品合格率比拼等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从2005年开始,“旋风”牌人造金刚石系列产品一直被河南省质量检测部门评定为质量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2012年,黄河集团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成为行业内第一个获此殊荣者。
2005年前后,乔秋生在企业不同场合及层面,不断提及“打造全球品种最齐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生产商”和“打造全球质量最稳定的超硬材料及制品供应商”。乔秋生认为,这是国内市场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战略级产品的布局需要。
经过近十年的攻坚克难,黄河集团在超硬材料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所有四个环节——原辅材料、超硬材料、超硬材料中间制品及超硬材料终端制品形成市场及产业优势上,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家可以同时在全产业链上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正在从跟随者向领军者转身。
握紧科技之剑,小地方“创出”“大基地”
一家民营企业,既无资金优势,又无技术储备,却要研制有着“工业牙齿”之称的金刚石,其中的风险与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黄河集团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儿,生生在毫无工业及技术基础的长葛土地上,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金刚石产业基地。
1985年初,为获得人造金刚石水磨石模块技术专利,企业拿出10万元的真金白银,以及投产后年销售额的10%,获取了该项专利。正是凭借该项专利,黄河集团很快成为河南省首家产值过亿的民营企业。
但是,为了实现产品和产业的升级,黄河集团提出了要自己生产金刚石的战略。人造金刚石合成是一项超高压高温的高新技术,它的核心是合成设备。1996年,企业组织国内专家,经过7个月的攻坚克难,于1997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UDS-6×1500吨-Ⅰ型”压机,在技术上取得11项专利,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
后来,黄河集团又组织专家、投入资金,相继开发出UDS-Ⅱ型、Ⅲ型压机,单面压力由6000吨达到2.2万吨;单次产量由40克拉提升到260克拉。
“压机故事”代表了黄河集团在科技研发上的决心与韧性。几十年来,黄河集团握紧科技之剑,不断创新,先后攻克了聚晶金刚石(PCD)复合片、PCBN复合片、40毫米大直径聚晶复合片、金刚石钱锯等技术,并顺利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近年来,黄河实业先后完成研发项目173项(其中国家项目56项,河南省项目117项),取得省级鉴定成果56项,实施成果转化47项。取得的成果有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项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完成新产品开发209项,拥有专利58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储备了一大批企业核心专用技术。先后实施了国家产业链、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河南省“双百计划”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
2017年,黄河实业金刚石单晶产量达到50亿克拉,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企业总资产154亿元,年销售收入261亿元,已成全球金刚石产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据悉,目前黄河实业已经布局智能制造、石墨烯、锂电池等领域,预计到203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完)